为什么中国在亚洲扩张?
第一,从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陆地国家,海洋对于中国的安全威胁远小于陆上边境的威胁;所以中国的战略重点一直是解决陆上的安全问题——中原王朝的北疆和西北方向有游牧民族威胁,南则有南蛮子(百越、匈奴)威胁,所以中国历史上一直在北方和西方修筑长城,在南边开发岭南地区并设置郡县进行管辖。
而近代之前海外对中国的安全威胁主要存在于台湾以及东海和南海周边,但由于台湾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尽管在明清时期被置于福建的节制之下),海防压力并不大。而东海与南海周边的岛屿及海域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的渔场与海上交通线,中国人对这些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国崛起与衰落交替的历史阶段,而中国处于这个阶段的上升期,为了争夺未来世界的战略主动权,必须解决周边的安全隐患--即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岛争问题,以及中印间的边境争端。
而这两个问题的核心,都是领土问题,因为日本的野心从来都没有消退,而印度作为东方大国,不可能放弃不丹和阿克塞钦,因为这些地区的归属问题是中印两国之间的大问题,甚至可能会成为引发中印战争的因素之一。
最根本的驱动力是资源需求。二战结束后,美日对东南亚(主要是印尼和马来半岛)的经济控制权被击碎,在此之前,这里提供90%,的锡和橡胶,超过75%的铝土矿、65%的铜和钨、50%的石油。这一地区是美日崛起的功臣,也是欧洲殖民列强的聚宝盆。中国是全世界工业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必然需要消耗全世界最大的资源需求,东南亚是中国最方便的猎物。这是经济规律驱使下必然的结果。中国的对外政策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再到现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在二战之前,中国是西方殖民列强夺取资源的最佳对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是不平等条约体系不断侵蚀中国的经济主权和领土。中国在经历惨烈的抗日战争获得“战胜国”的地位,但是并未能够获得与其做出的牺牲相应的权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赶走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于内于外构建起独立的现代中国。但是,中国仍然是美国主导的霸权秩序之下的一方。美国为了防止中国的“回归”和“崛起”,在二战之后扶持日本和韩国作为地区“一岛链”阻隔,同时扶持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与中国相“制衡”。日本在1991年爆发了“广场协议”之后遭遇国内经济停滞,加上中苏冲突的“余毒”难消,日本对华态度逐渐“软化”。韩国在朴正熙专制统治(1961-1979)之后开始转向中国。东南亚国家,在战后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之后,逐渐成为对抗中国和苏联的“东方兵营”,越南战争失利之后依然对中国保持敌视态度。1978年,中国大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随着经济实力的稳步增长和国内市场的逐渐繁荣,中国在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东欧剧变削弱俄罗斯,同时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企图在中国周边建立“新冷战”局势,以遏制中国的“回归”和“崛起”。
中国作为一个陆权和海权复合体的大国,与美国的竞争将是长期而复杂的,但是,中国在亚太地区实现“局部赶超”美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布局,不仅关系到“南海争端”的最终走向,更将影响到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