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期利率是多少?
1978年至1996年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既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也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所以这29年的贷款利率实际上并不能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而且,这一时期贷款的主要用途是生产性投资(50%以上),消费信贷市场非常不发达,所以贷款需求也相对单一。在此背景下,我们很难说贷款供求关系对利率有决定性的影响,利率形成机制也比较简单——按照政府指令性计划确定,或者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基准利率进行调整。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受当时宏观经济形势所迫而做出的决策。此后,国内利率水平通过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这两个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基准利率逐渐被央行设定的贷款利率所替代。
以2007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并适当扩大降息幅度为例,说明目前我国利率的形成机制和原理。 此次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从3.6%下调至3.57%,下调了4个基点(0.04%);五年期以下(含5年期)储蓄利率均下调2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房贷利率下调1.68个百分点。同时,央行还调整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优惠利率,上调0.35个百分点。 此次降息是今年内的第三次降息。去年底以来,央行采取降准、降息、再贷款等多种手段,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据中国人民银行介绍,此次降息是为了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由于我国的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因此这次降息可以说是一种政策降息。央行副行长易纲日前明确表态,当前的降息空间还不大。
空问优质答主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般视为无风险利率,也被视为中国长期利率,是金融市场定价的重要依据。2002年至2017年9月末,我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由1.5%到3%,上升了约150个基点,基本与国际主流国家国债收益率走势一致。
中金公司分析师陈健恒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表示,本轮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的速度、幅度和持续时间要明显超出其他国家,这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一是过去几年国内杠杆率积累较快,使得今年防风险、去杠杆成为政策的重点,从金融去杠杆逐步蔓延至实体去杠杆,期间伴随社会信用收缩压力,企业违约率上升,使得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下降,带动了“风险利差”的大幅上涨,表现为信用利差、存贷款报价和债券市场利率普遍大幅上涨,且普遍表现要弱于政府债。
二是随着国际投资者加大对新兴市场债券的配置,外资可能逐步成为国内债市资金净流入的主要来源。但今年以来在贸易摩擦升温、新兴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外资流入国内债券市场的节奏可能放缓,这会降低国内债券市场资金供给,导致利率易上难下。而同期,国内主要宽货币政策、减少外汇占款投放以及地方债发行放量等均对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有所冲击。
三是今年以来债市违约事件逐步增加,债券承销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商业银行等机构可能对债券承销和投资方面的信用风险防范加强,从而导致债券市场供需双方意愿明显弱化。
陈健恒指出,虽然市场对利率上行预期普遍较为充分,目前银行体系仍处于较为宽松状态,但实体贷款利率及债券发行利率上升速度和幅度普遍超出市场预期,尤其债券市场一级发行频频出现取消发行潮,二级市场也出现大幅调整,主要源于债市微观结构脆弱,叠加债券一级市场发行难度上升后,市场恐慌情绪的扩散。
他认为,债市调整压力短期可能仍存,政策上,近期的经济金融数据也显示经济依然表现出较强韧性,可能短期制约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供给上,未来几个月可能仍将是地方债发行高峰,而随着企业发债成本上升,债券融资收缩导致企业贷款需求可能增加、银行信贷也存阶段性加速风险,供需面可能继续对利率产生潜在压力,此外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再次突破3%,海外利率走势也可能对国内利率形成牵制。